傅盛:做好应用才是大模型创业的核心

2023-10-10 14:43:54

image.png

这是傅盛在行行AI主办的AI强应用大会上的主题演讲《创业者视角下的大模型机遇》。

做好应用,才是大模型创业的核心。猎豹移动也正在傅盛带领下,以“AI新工具·数字员工”为核心概念,积极探索大模型应用,加快应用产品化之路。

以下是本次演讲实录,内容编辑时略有删减:

百年难遇的社会生产力革命

我从2001年进入互联网行业,经历了PC时代、移动互联网时代,如今又进入了AGI时代。我觉得人类历史上唯一可以与AI相比的就是蒸汽机,蒸汽机的出现,第一次把热能变成动能,以前动能只能靠动物和人来提供,所以生产力永远在一个较低的水平,蒸汽机让烧火可以产生动能,实现了物理能量的范式转换。今天的AI是把电能转成换成了通用智能,插上电,你就可以拥有很多数字员工,一个国家插上电就有了很多劳动力,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元首要去见Sam Altman(OpenAI 创始人),因为以前的人口红利都能够被算力红利所替代,今天实际上是一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革命。

image.png

持续创新的三要素

关于如何创新,我曾经有一个公式。我认为,创新更多是找到一个机会并且把它实现,社会的底层需求是不会变化的,这也是为什么贝索斯说亚马逊未来10年要把所有东西投在不变的事情上。因为人的底层需求就是衣食住行、吃喝玩乐,荣誉感等等,几百年、几千年来都不变,但是由于技术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,很多不同形式的产品会产生出来。

网上流传一个段子,你不能问你用户想要什么,在汽车出来之前他只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,我觉得这是一个诡辩逻辑。因为用户的需求是清晰的,他要更安全、更快速的出行,但是他并不知道什么技术会产生汽车这样的产品,所以他要更快的马车,通过用户调查,就知道他们永远对更快更安全是有诉求的。那么这时候当内燃机出现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把它组合成一个汽车,作为一个产品提供给用户,满足的依然是用户不变的需求。互联网变化这么快,其实它挖掘的还是那些需求,好比外卖APP挖掘还是吃东西更快、更方便、更便宜的需求。

还有一点,你的能力的积累是不是能够和竞争对手能产生错位,或者有竞争优势,虽然很多公司都说打着望远镜也看不到竞争对手,但是,商业社会竞争是永恒的主题,找不到竞争对手的大公司今天也被一个竞争对手折腾的要命,对手和你之间的错位、差异化,才是你真正能找到机会的核心。

image.png

大模型时代 创业者机会在哪里

我们可以看一下全球大模型浪潮的时间轴,包括OpenAI推出,微软将GPT集成到Bing等。我认为“微软把GPT集成到Copilot”是其中一个重要事件,Copilot定价公布的时候,微软当时的股价在盘中涨了6%。微软是市值2万亿左右美金的公司,但这次推出仅仅一个30美金/月的产品,为什么资本市场反映这么强烈?这就是强应用,看上去是30美金,在比尔盖茨时代,微软的Slogan是“让每个家庭桌面上都有一个计算机”,这是它当时的使命,今天已经实现了,我觉得它以后的Slogan可以改成“每个人都有很多个助理”,如果把微软看成一个劳动力输出公司,它以后能向全球输出几十亿劳动力,这就是它未来的价值所在。

Llama2开源为什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?今天中国的“百模大战”,有好多大模型都是在Llama2基础上产生,因为它极大降低了底层算法的要求,而且它的论文写得非常的详细,我们认认真真看了一遍,按照它里面的建议去招一些标注人员,Meta给行业做了很多好事,极大的降低了技术壁垒,任何一家中型公司都有可能基于Llama2做出一个自己的垂类大模型。

再往后,OpenAI开始收购应用公司,我将两个事件关联起来:微软公布了Copilot(定价),Llama2官宣发布,它发布之后微软又和Llama2合作了,这时候OpenAI一看,原来你脚踏两只船啊,你这个“渣男”,然后说我自己得做应用。那时候王小川刚从美国回来,我们聊天时他提到去OpenAI看到一帮科学家,每天讨论的是怎么能够将10万块显卡一起并联计算,都是一些超级世界级难题,但是他们不会做应用。我说他们是不会做应用,他们的插件系统做得极其难用,但是话音未落,人家收购了应用公司。每个公司都在洞察这个行业的变化。再往后就是它又推出了GPT企业版。从去年10月份ChatGPT出现,国内开始有人说我要做大模型,到了3月份开始,4月份开始慢慢地大家开始说做应用,这个行业的视角从最早做出一个类似OpenAI的公司,到去做一个给大模型服务的公司,或者做应用的公司,这里面就会发生一些观点的分歧,但我觉得创业者还是应该聚焦去做应用。

image.png

王者应用的出现绝非一朝一夕

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围绕大模型做应用,那么AI时代的王者应用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?

其实iPhone就是一个很大的应用,iPhone第一代推出的时候,没有一个元件是它生产的,玻璃是康宁的,芯片是三星的,连里面的天气APP都是雅虎做的,iPhone实际上做了一个整合,把所有这些整合成应用,等到应用长得足够大后,就变成了一个平台。

直到推出二代iPhone时才有了APP Store,其实乔布斯开始只想做一个封闭的工具,最后他的人告诉他一定要去做应用市场,建立起生态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去看历史,只看到一个片断,比如说今天苹果是一个几万亿美金的公司,但事实上它也是这么慢慢长大的。

回顾iPhone的历史,它是慢慢生长起来的,如果当时诺基亚知道iPhone会改变世界,以诺基亚当时的能力,做不出一个iPhone吗?事实上iPhone是一点点增加应用,最终形成了核心价值。它本身就是一个应用,然后不断的在上面产生各种超级应用。比如微信就是一个超级应用,随着用户的使用,逐渐产生了很多需求,又使得这个平台在不断的进化。所以我总结了一下,平台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生态关系,有了平台里面就会有人做应用,有了应用就会扩大更多的用户,有了更多用户又产生更多需求去反馈给平台,平台又会产生更多应用。

举个例子,程维说滴滴推出的时候,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大概是百分之二三十,他说等他们推出一两年后,出租车司机肯定要换智能手机,不换就用不了滴滴。

又比如说微信的红包,也推动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智能手机普及,为了抢个红包,怎么也得去换个智能机,一点点使得智能手机变成今天的大平台,所以应用和平台之间谁的价值更高呢?如果从市值角度出发,我会觉得应用的价值更高,平台它毕竟是一两家公司把持的,而应有则有几十、上百、上千万家公司,所以这是一个双循环体系。

所以今天这个时代如果真的讲创新,我认为做好应用创新才是关键。没有必要去烧钱做大模型,在有100个模型、1000个模型,还有那么多免费模型的情况下,我们用好就行了,苹果开始并不造芯片,等它的iPhone做得足够大的时候,它开始造芯片的时候,它的芯片就是世界第一了,这就是拿应用去倒逼底层的变化。

AGI时代的两类应用

我把AGI时代的应用简单划分成两类。一类是APP+AI,原来的APP上加一个AI功能,特别适合有用户、有场景的公司,例如微软推出AI后,市值翻了百分之五六十,超过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市值的总和,大公司都会在里面加AI,经常有人说我准备拿AI做一个聊天应用,我说尽量别做,因为我相信微信加上AI就是迟早的事。

另一类更具颠覆性的应用叫AI-Native,比如说斯坦福小镇,如果没有大模型,这种产品形态不会存在,我觉得这个更具颠覆性。

中国的大模型应用我更倾向于做To B,跟行业结合。中国的竞争真的是太卷了,去年11月份我去了一趟美国,回来跟出门问问的李志飞聊,他说我们去完美国的统一感受,好像随便做个应用就很容易产生用户,就很容易挣钱,然后很容易被大公司收购。但中国不是这样的,我们大公司特别强,所以创业者需要做的更多,今天在中国,To C的AGI应用第一个爆款应该叫妙鸭相机,它还是阿里做的。

我觉得海外市场To C应用很有机会,因为今天中国创业者绝对比硅谷的更有执行力,做To C的产品会做得更好,这也是2011年、2012年我们去美国时发现美国人做应用不如我们,于是猎豹开始进军海外市场,当时为什么能上市?因为我们在海外有4亿多的月度活跃用户。

image.png

AI创业金字塔

从创业的难度和机会考量,难度最大的一定是千亿大模型,机会最大的反而是往底层的数据应用,大模型的机会属于大厂或者巨头。在2、3月份我在北京聚会的时候,有创业者要做大模型,估值10亿美金,融到两三亿美金,买一批GPU,一次训练花费两千万美金,10次训练就能堆出一个大模型,再进行第二轮融资。到今天投资人的逻辑变成你不挣钱就别跟我谈投资了,所以行业变化很快,事实上Llama2出来的时候,不知道有多少公司要哭晕在厕所,多少公司笑醒深夜。

顶层的千亿大模型是高度技术的角逐,难度和成本都相当高,但是越往下面机会越多,垂直行业的模型有很大的机会。今天Llama2百亿参数的模型在某些领域其实已经够用了,但大公司都想造一个爱因斯坦,来改变世界,一统江湖。OpenAI就这个逻辑,你看Sam Altman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说道,他认为AI以后是这样的:当我跟AI说我需要一个万亿美金的公司,AI说好的,就开始做市场分析,哪个行业有机会,然后开始做PPT,然后开始在网上找简历,找到相应合适的人,然后开始给人家发邮件,给投资人发邮件,开始募资,过了三四年你就收获了一个万亿美金的公司。但他今天依然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,我认为,很多场合不需要一个爱因斯坦,可能一个大专生甚至中专生就够了,我们大量工作都是围绕一些特别基础的脑力去完成的,这一点对于To B创业的人来说是机会。

第三层就是AI-Native,我特别欣赏一些做原生应用公司,今天重新开始创业,要么在一个行业经营很久,做行业大模型的垂直应用,要么就是重新开始全新思考,用一个AI-Native的方式去做一个应用。

对于离AI比较远的消费品公司来说,就是用好AI,在企业内部提效。当电力出现的时候,第一个用电的面包厂就是高科技面包厂,因为别人用驴拉磨,然后效率达到比别人高20%的时候,你就有了别人高20%的利润,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。

image.png

猎豹的躬身实践

我们公司也在进行AI的探索,全公司挂满这样的标语“代替你的不是AI,而是会AI的同事”,目前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,各个部门组成了十几个小组做内部变革的讨论,第一阶段——讨论阶段,也出了一些产品。第二阶段就开始应用阶段,我们中秋节的礼物就是行政部用AI去做礼物的设计。我们还有一个CFO的助理,负责财会,不会写任何代码,他在这次的活动当中用GPT写了一堆自己的小工具,用来总结报表。

我们跟双汇合作的机器人促销员已经在超过500个超市落地,以前双汇推鳕鱼肠最大痛苦是雇了一帮促销员,很多都是大妈,让她讲DHA,她连DHA这三个字都不一定能念得出来,所以它的鳕鱼肠一直卖不出去。客户跟我说,我们对手鳕鱼肠一年6个亿,2个亿利润,我们鳕鱼肠是海外阿拉斯加的供应链,供应链比它好,成本比它便宜,但是我们推了一年就推不动,因为我要让1万个超市的促销员去清楚什么是DHA,为什么孩子应该吃鳕鱼肠,这件事难度很大。但是今天有了大模型的助力,它可以在1万个超市落地,就跟管互联网网站一样,随时让它去解释一个新的知识点,在猎豹机器人促销员的帮助下,双汇实现了单店POS日销量4-10倍的增长

另外一个例子,我们当时为了做AI-Native,想出一个开会的场景,设定不同的角色去讨论一件事情,这样能讨论出很深度的观点,但是开会容易吵架,让机器人开会就不容易吵架。开会的过程也很有意思,比如当时我让AI讨论景德镇如何发展网红经济,里面拉了一个叫成龙的,成龙说应该拍部电影,财务总监就说拍电影预算太大,景德镇小城市付不起,大家又说我们可以找什么联名,最后讨论出个二三十页的报告,我把这份报告交给了景德镇市长,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说你们这个写得很深,包括成立专业的办公室领导小组都写进去了,我们这个产品叫Brainstormgpt。

我们还推出了一个产品聚言。这个产品我们也想了很久,最开始我们想做文档搜索,后来想做客服,但我们发现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是AI出现特别快,其实很多行业都是懵的,后来我们决定把整个AI应用变成一种咨询服务,将我们通过内部的变革还有过去积累了的To C/To B的行业经验分享给大家,所以我们做了一系列AI的工具,在公司内部实施,我们希望达到提效的目标后,再输出给我们的客户。

我现在觉得目前的AI工具还没有到开箱即用的程度,需要根据企业的流程做定制和优化,根据企业的特点去做AI的部署,所以我们把这个产品做成一个咨询服务专家的角色,能够帮助提高效率,也能帮你做营销,甚至出海的创业公司我们也可以合作。

可以看到如今,我们的重心在To B业务,也从2、3月开始全力紧跟,包括Prompt,包括主流模型的,积极评测去看效果,我们对很多模型都做了微调,还有预训练,未来,我们会基于这些多种多样的能力推出很多产品。

行动起来 全力以赴拥抱变化

大模型的创业看上去高大上,其实简单也很简单,最核心是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好,像一个小学生去学习大模型的原理,学习新的知识。我相信只要大家不断的努力,老兵未必会有机会,反而我会觉得年轻人没有思维限制,可能也不相信投资人说的一定要赚钱才是好的应用,有好的未来也是好的应用,就先行动起来,全力以赴去拥抱这次变化,相信就能真正的创造未来。